超速50%,扣分罚款小事,关键太危险!
现实生活中,遵守交规很重要,因为“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人体亦遵循着这个“交规”,血流也不能超速,要不会有性命之忧。
“眼睛看不清,眼皮耷成门帘,是眼睛发炎?”让77岁的陈奶奶没想到是,不断加重的"眼病",竟是脑动脉血超速造成的。
这个伪装成眼病的病始于半年前:左眼突然充血胀痛、眼皮罢工,耳边还24小时循环播放火车轰鸣。
滴眼药水、做理疗统统不管用,直到2月的一天头痛欲裂送医,真相才浮出水面—硬脑膜动静脉瘘,正潜伏在她颅底的海绵窦生命禁区。
血管就像水管,正常情况下动脉(高压)和静脉(低压)之间,通过 “毛细血管网”连接,血流速度变慢、压力降低。而陈奶奶的脑动脉和静脉间,没有毛细血管网,动脉的高压血流像“洪水”一样直接冲入静脉,这静脉哪扛得住呀,为了避免破裂, 被迫“扭曲、增生”自救,最终形成纠缠的血管团块,影响周围脑组织。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丁鸭锁介绍,“凶险万分,血管随时会破,危及生命。”这病,全球发病率约为每年10-15/10万人,属于罕见病。更最危险的是,它极善伪装。
尽管,硬脑膜动静脉瘘狡猾得很,但是,这一次,它没能逃过猎人的眼。
确诊只是第一步,治疗才是真正的挑战。丁鸭锁身经百战,亦坦言这是难度级别非常高的一种瘘。
病变位于“生命禁区”,传统开颅等于在神经血管丛林里玩扫雷,手术风险不言而喻;常规动脉介入栓塞术也因血管过细而难以抵达病灶。
面对困局,丁鸭锁团队啃起“硬骨头”,基于术前反复研判,团队逆向思维,最终决定沿“经股静脉-颈内静脉-岩下窦-海绵窦”开辟一条1毫米宽的隧道,用弹簧圈+液态胶上演现实版"血管水泥封堵术"。
手术台上,金属弹簧圈率先扎进海绵窦搭钢筋骨架,液态栓塞胶随即注入填缝,彻底阻断异常血流。
1小时后,DSA造影显示所有异常血管团集体"下岗",陈奶奶当晚就重获"高清视界",烦人的颅内火车鸣笛也彻底静音。
“脑子里的病,相当复杂,这手术做得没话说,太感谢了。”术后复查时,陈奶奶乐呵呵地道谢。
丁鸭锁:此病虽罕见,但两大警示信号需引起重视:首先,“眼病”久治不愈。若眼睑下垂、眼球突出等症状合并搏动性耳鸣,且眼科治疗无效,需立即排查脑血管病变;其次,影像检查,DSA仍是确诊金标准。对于复杂型的硬脑膜动静脉瘘,丁鸭锁认为,病变就像一棵根系发达的大树,单纯剪断几根树枝(动脉栓塞)无法根治,只有从静脉端“连根拔起”,才能实现彻底治愈。成功的关键,在于术前对血管解剖的透彻理解和入路设计的创新突破。
医生名片
丁鸭锁
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脑血管病中心主任
主任医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被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聘为硕士生导师。
江苏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神经介入学组委员;江苏省医学会脑卒中分会青年委员;江苏省卒中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青年理事。
在中华级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SCI收录论文12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8项,发明专利2项,参译英文论著一部。
以主要参与人参加国自然面上项目一项,主持市级课题一项
曾获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无锡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恩德斯科技奖二等奖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