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导航收起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医院新闻>详细内容

他薄如蝉翼的小肠段隆起朵朵“蘑菇”,伴裙边样病变,我院专家极致微创下成功“挖弹”!

发布时间:2025/04/14 点击数: A- A+

薄如蝉翼的小肠回肠段,钱云小心翼翼地操作水刀,探索前行;目标肿瘤在接近,不偏不倚,开挖、剥离……60分钟苦战后,蘑菇状的肿瘤及病变被连锅端净。据悉,这是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回肠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成功完成的第一例。

高先生63岁,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今年3月初,他隐隐觉得肚子不舒服,而且反复打嗝。社区医院就诊时,医生让做胃镜,得知他既往从未做过肠镜筛查,于是建议做胃肠镜。检查报告提示其结肠段多发息肉病变,突出隆起似一个个蘑菇,其中最大的一个位于回盲瓣,直径约2.5厘米。回盲瓣是大小肠的交接处,结构特殊,加上息肉较大,社区医生于是建议他到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继续诊治。

高先生随后入住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科。接诊医生制定了初步的诊疗方案,并完善术前检查,证实患者无内镜下治疗禁忌。3月21日下午,消化科内镜诊治小组针对高先生的情况进行术前讨论,建议进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手术医生钱云介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通俗来讲就是进行局部黏膜层的整片剥离,类似于花式剥皮,得精细再精细。

息肉位置特殊,多褶皱,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伏亦伟认为最好先进行放大镜精查,再手术。3月24日,精查开始。状况果然来了:回盲瓣部位居然没找到外院所描述的病变息肉,哪去了?钱云一寸一寸地仔细找。当肠镜插入末端回肠时,息肉“跳”了出来;退镜后,息肉脱垂而出,悬于回盲瓣处。更让医生始料未及的是,病变区域远不止一个息肉,其周围还伴有片状、平坦的裙边样病变,考虑侧向发育型肿瘤。所幸,无明确浸润性癌依据。因此,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继续进行。

这是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科第一次遭遇回肠侧向发育型肿瘤,手术难点颇多。首先,肠病变部位与周围黏膜差异不明显,病变边界难以界定;其次,小肠蠕动快,上段的浑浊肠液流下后会影响手术视野,操作难度高;最最关键的,小肠壁薄,厚度一般仅为1毫米,可说是薄如蝉翼,且质地脆,一个不慎,就将导致肠穿孔;最后,小肠管径较小,加上病变位置在末端回肠,内镜容易滑出的同时,操作空间极大受限。

总而言之一句话,该手术对操作医生的经验、技术有着极高要求。钱云顶住压力,稳步前进,通过内镜染色,解决了病变边界不清的难题;气管插管,减少了高先生呼吸对肠道蠕动的影响;使用注水刀改善黏膜下层水垫不理想的状态……经过内镜医生、麻醉医生及护理团队的默契配合,60分钟的奋战后,钱云顺利完成病变剥离,术中几乎无出血。

640.webp (3)

哪些患者需进行肠镜筛查?钱云介绍,‌一般情况下,40-75岁人群均应筛查,45岁起最好每10年做1次肠镜检查。高危地区‌,江浙沪等东部沿海居民可提前至40岁筛查‌。‌高危人群,首先有家族史‌的,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家族有林奇综合征、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病史‌;其次有疾病史‌,患有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病史>8年,结直肠癌或腺瘤性息肉病史盆腔放疗史(如宫颈癌、前列腺癌放疗后);最后有症状‌的:大便带血,慢性腹泻/便秘交替持续超过3个月,不明原因贫血等。

专家简介

640.webp

钱云 

南医大附属泰州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主治医师 硕士 

泰州市消化质控中心秘书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科消化道早癌、ESD组长,泰州市消化质控中心秘书,多次参加省、全国消化道早癌大赛及内镜ESD实操比赛并获奖。擅长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治、内镜三四级手术。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