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科||胆囊息肉:不容忽视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疾病总称,是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其病理类型有胆固醇息肉、腺瘤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症等。有研究结果表明:胆囊息肉发病率为0.2%~9.96%。但是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的普及,以及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胆囊息肉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目前已知胆囊腺瘤样息肉等具有恶变风险,胆囊癌尤其是晚期胆囊癌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对于有恶变风险的胆囊息肉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发病原因
胆囊息肉或许与如下因素相关:
胆固醇代谢不良:胆固醇异常可能导致胆囊胆固醇息肉的发生。
慢性炎症:慢性炎症可能会导致炎性息肉。刺激可以使胆囊黏膜增生,突出而形成炎性息肉。有一种黄色肉芽肿性炎症,有学者认为可能是胆囊上皮增生和肌层肥厚的特殊结构(R-A窦)被浓缩的胆汁与黏液所堵塞,逐渐膨胀甚至破裂,R-A窦内的胆汁和黏液进入临近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同时胆汁又降解为不溶性的胆固醇和脂质,使组织细胞汇集增多,从而形成黄色肉芽肿。
其他:胆管的梗阻、长时间的胆汁停滞、浓缩胆汁的刺激、胰液返流以及来自肠道的细菌、病毒感染。
胆囊息肉大体图(图片来源:你这一天天的公众号)
诱发因素
研究提示,年龄虽然不会直接导致胆囊息肉的发生,但与发病也存在一定关联,50岁及以上者发病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很多胆囊息肉患者是在体检时通过超声检查偶然发现的,日常无明显症状。少数可能会有右上腹疼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的症状。极个别病人可引起阻塞性黄疸、无结石性胆囊炎、胆道出血、诱发胰腺炎等。
由于胆囊息肉几乎无明显的临床表现,故其检出主要靠超声检查,定期(3~6个月)、连续的随访至关重要。
对以下情况之一均应行胆囊切除术以防癌变:
息肉最大直径≥1cm,尤其是单发息肉; 2.息肉最大直径小于1cm,但短期快速增长(在6个月、1年、2年~5年随访期增大2mm以上); 3.胆囊息肉合并急慢性胆囊炎;年龄>50岁,合并胆囊结石; 4.超声检查胆囊息肉血供丰富,怀疑癌变。
胆囊息肉镜下图胆囊腺癌镜下图
(图片来源:你这一天天的公众号)(图片来源:病理规培笔记)
由于胆囊癌在胃肠道癌症中位居第五位,同时它也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80%~95%。这种肿瘤预后不佳,总体5年生存率低于5%,平均中位生存期<6个月。因为胆囊癌在进展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所以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因此当临床怀疑胆囊息肉时,患者一定要加强重视程度,临床随访,避免漏诊胆囊癌的风险,影响后续治疗。
作者:陈景景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