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 | “食不下咽“,”食万火急“
1.食管癌现状
食管癌是发生在食管,来源于食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2020年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数为32万,排在第六位;死亡数为30万人,位居第四位。我国食管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占全球一半以上。该病已严重威胁国人的生命安全。
2.何为食管?
食管是消化道的一部分,位于消化道的最上段,也是消化道中最狭窄的部分。它上端与咽部相连,向下走行于颈部、后纵膈,最终穿过膈肌食管裂孔进入腹腔,下端与胃相连。食管全长约25厘米,一般情况下,不进食时其前后壁相贴,管腔呈闭合状态。
3.食管壁的组织结构如何?
食管是一个肌性管道,具有一定的弹性,其管壁的组织结构由内向外依次分为四层,即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纤维膜)。食管黏膜层由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组成,抗摩擦性强,对食管壁具有保护作用。黏膜和黏膜下层有腺体,分泌黏液至食管腔内,起润滑作用,有利于食物通过。
食管肌层有两层肌肉,肌纤维走向不同,内层为环形肌,外层为纵行肌。在组织学上,食管上部为横纹肌,向下逐渐移行为平滑肌。肌层不同的肌纤维走向和组织类型有助于保护食管壁和促进食物下行入胃。而食管的外膜只是一层疏松的纤维结缔组织,没有其他部位消化道最外层的浆膜,这个特性使得食管癌较易侵犯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整个食管壁的厚度只有0.3-0.6厘米,因此,食管容易发生穿孔,人们平时应注意勿损伤食管。
4.食管的生理功能是什么?
食管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三个方面:分泌功能、吸收功能和产生压力功能。
食管的分泌功能较弱,只分泌少量黏液于食管腔内,起润滑作用;食管的吸收功能也极其微弱,只是辅助其他部分的消化道进行吸收;食管的产生压力功能保证整个消化系统正常运行,主动以原发性蠕动和继发性蠕动相结合的形式将咽下的食物或水送入胃内,这也是食管的主要功能。
从吞咽开始至食物达到贲门所需要的的时间与食物的性状及人的体位有关。液体食物需3-4秒,糊状食物为5秒,固体食物需6-8秒,一般不超过15秒。
5.食管为何容易长癌?
食管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功能。食管也与身体的其他脏器一样可以发生肿瘤,其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食管癌。依据其组织学来源不同,可分为鳞状细胞癌(鳞癌)、腺癌、小细胞癌及癌肉瘤等。
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当食管粘膜上皮受到长期的不良刺激后就会发生改变,早期呈不典型增生,随着病变的发展可变为早期癌,再进一步发展则变成了中晚期癌,并可能发生广泛的转移,严重影响了治疗效果。
食管是消化道的第一段,又承担着将食物送入胃内的功能,因此食管黏膜最容易受到各种食物的刺激。在受到某些物理或化学损伤后,食管黏膜可发生破损、溃烂、出血等。当这些症状较轻时,黏膜上皮通过增生和自我修复,很快会自行愈合。如果这些损害经常发生,不断刺激食管黏膜上皮,在反反复复的增生和修复中就会出现一些变异细胞,这些变异细胞再进一步发展就变成了癌细胞。癌细胞不断增殖逐步形成癌肿,从而引起临床症状,而肿瘤进一步发展会扩散、转移至其他器官,就会危及生命。
6.食管癌是如何发生的?
食管癌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一部分原因已得到确认,还有一部分处于研究阶段,但总体上认为,食管癌的发生既有外在因素的作用,也有患者本身内在的因素的作用,可能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食管癌的发生与食管黏膜的慢性损伤有密切关系,相关的致癌因素长期反复刺激损伤食管黏膜上皮,导致食管黏膜上皮发生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进而引发原位癌,再进一步发展形成浸润癌,最后可发生广泛的淋巴和血液转移。也就是俗话说的“由无癌到有癌,由早期癌到晚期癌”。
广大群众和医疗工作者要高度重视食管癌,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尽可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食管癌的治疗水平,造福于广大患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