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科

急诊医学科

急诊医学科 | 中暑了怎么办,“防暑攻略”请查收!

发布时间:2022/11/04 点击数:

随着春暖花开,多地气温也突破20度,炎炎夏日也将不日到来。高温天气一定要做好防护,避免中暑发生。

a510d146b9b24126b79f977c79c2a9ff.jpeg

不仅是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易中暑,健康的年轻人,尤其是平时不在高温环境工作、突然在高温天气里进行重体力活动的人,也会发生高温中暑,甚至死亡。

 

中暑发生原因

中暑是指在高温、高湿和无风的环境下长期或强体力劳动时,患者所出现的以体温调节中枢和汗腺功能障碍,水和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中暑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中暑临床表现

  • 热痉挛:于训练中或训练后出现短暂性、间歇发作的肌肉抽动。热痉挛常发生于初次进入高温环境工作,或运动量过大时,大量出汗且仅补水者。

  • 热衰竭:多汗、疲劳、乏力、眩晕、头痛、判断力下降、恶心和呕吐,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体位性眩晕和晕厥。热衰竭如得不到及时诊治,可发展为热射病。故应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 热射病:热射病——热射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无汗、昏迷。发病原因不同,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劳力型热射病见于健康年轻人(如参加训练的官兵),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训练或从事重体力劳动一段时间后忽感全身不适,发热、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或忽然晕倒、神志不清,伴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等,继而体温迅速升高达40℃以上,出现谵妄、嗜睡和昏迷。皮肤干热,面色潮红或苍白,开始大汗、冷汗,继而无汗,心动过速、休克等。劳力型热射病在热射病基础上伴有严重的横纹肌溶解,故急性肾衰竭、急性肝损害、DIC出现早,在发病后十几小时甚至几小时即可出现,病情恶化快,病死率极高。经典型热射病见于年老、体弱和有慢性疾病的患者,一般为逐渐起病。前驱症状不易发现,1~2d后症状加重,出现神志模糊、谵妄、昏迷等,或有大小便失禁,体温高,可达40~42℃,可有心衰、肾衰等表现。

b273fd064cfe47439f0fb836f11924a7.png

 

如何预防中暑

1.勤通风

尤其是老年人,在家不出门也应当多开窗通风或开空调

2.减少在高温下活动时间

长期在高温环境内活动容易中暑,故如非必要,午间烈日暴晒时避免出门。外出做好防护工作,如遮阳伞、遮阳帽等

3.注意补充水分及盐分

夏天出汗量多,同时钾、钠、钙等离子也会随汗液流失,只是大量饮纯净水会造成“水中毒”,故应当注意补充盐分,故饮用白开水、矿泉水、淡盐水或运动饮料更好

4.注意散热

中暑是产热、散热失衡,故就算天气不热,穿过多、密闭门窗等也会诱发中暑

 

中暑急救措施

ff16d725ea0e4ff386020c43ac8e8be3.jpeg

1.搬移

迅速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

2.降温

物理降温为最首要的治疗方法,头部敷冷毛巾或冷水全身擦浴或吹风使患者迅速散热。

3.补水

非昏迷患者可少量补水,可加入少量盐或小苏打或饮用含盐清凉饮料。但不可急于大量补液。出汗不但丢失水分,还会丢失大量电解质。此时只补充水分不补充电解质会导致“水中毒”(稀释性低钠血症)。

4. 判断患者意识状态

昏迷且有呕吐的患者应清楚口鼻内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窒息。昏迷患者不要掐人中促醒,掐人中是危险动作,会导致已经丧失意识的患者呼吸道更加不通畅。如患者已经丧失呼吸心跳,则应立即行心肺复苏。

5. 转送医院

转运途中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积极进行物理降温,尤其是头部物理降温。

 

作者:顾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打印正文 关闭本页
分享到: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