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呵护指南(五) | 化解“心有千千结”(1)
情绪问题是很多疾病产生的诱因,心病还需心药医,对于“心有千千结”的患者,不能只是单纯地应用药物治疗,疏通心理、解开心结也很重要,除了敞开心扉,学会倾诉、做运动来缓解心情之外,找合适的方式宣泄也有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哭泣释放不良情绪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哭泣”可能代表着软弱,哭泣是不被提倡的。“有泪往肚子里咽”“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哭泣在心理学上却是有效地缓解压力、释放不良情绪的方法。
在悲痛、委屈、紧张、郁闷时,哭一场会感觉舒服很多。
拥抱自然获得开阔心境
城市逼仄的生活环境对人的情绪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有意识地走近大自然,创造机会去接近大自然,除了花花草草、新鲜空气之外,还会收获广阔、宁静的心境。
睡好“子午觉”,规律睡眠
子午觉就是每天子时(晚11时至凌晨1时)和午时(上午11时至下午1时)按时入睡,其主要原则是“子时大睡,午时小憩”,这个原则说的其实就是要规律睡眠。
古人的“子午觉”智慧
“子午觉”的依据源于《黄帝内经》的“子午流注”理论。按这种理论,子时胆经当令,胆气生发起来,全身气血才能随之而起,而养胆经的最好办法就是睡觉。
如因熬夜错过了这个时间睡眠,肝胆就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导致面色发黄、皮肤粗糙、长色斑等,所以如果不能在子时上床,也要闭目养神一段时间。
午时心经当令,此时小憩一会,能养心。心经当令,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使人充满活力。
尤其是晚上睡眠不足,早上事多繁忙,午时必须要睡一会,即使不能睡觉,也应“入静”,闭目养神。
古人总结的“睡方”
“五不睡”:露天处不睡,有风吹头不睡,张灯不睡,脚凉不睡,床头朝北不睡。
“年过四十,不睡三觉”:不睡“无常觉”(不打破长期养成的生活作息习惯),不睡生气之后的“闷头觉”,不睡吃饱之后的“撑胃觉”。
“人到五十三不睡”:不睡懒觉,不睡晚觉,不睡心事觉。
小提示:午睡的时间半小时为宜,最多不超过1小时,否则会加剧心脑血管的负担。
现代科学认同“子午觉”
“子午觉”在现代科学概念中,意味着规律睡眠。相关睡眠研究表明,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经常改变作息时间(睡眠时间和就寝时间)使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增加两倍。
据《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报道,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关于睡眠的研究:
试验一:
试验目的:评估“动脉粥样硬化(MESA)多种族研究”
试验方法:受试者腕部佩戴“睡眠活动记录仪”、多导监测睡眠数据,填写睡眠问卷,检测受试者的睡眠时间和入睡时间
试验人群:1992名受试者,45-84岁,未患有心血管疾病
结论:睡眠时间标准差每增加60分钟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36%有关(95%CI,1.07-1.73)。
*CVD指脑血管疾病。
*95%置信区间:总体参数在这个范围内的可信度为95%。
*试验控制了多种心血管和与睡眠有关的危险因素,例如体重指数、收缩压、吸烟状况、总胆固醇、平均睡眠时间、失眠症状和睡眠呼吸暂停等。
试验二:
结论:就寝时间变化每增加60分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18%(95%CI,1.06-1.31)。
试验总结论:入睡时间和睡眠时间的结果相似,意味着两者的变化都可能导致昼夜节律紊乱,进而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由此可以发现,睡眠是心血管风险的重要标志物,并可能是介导心血管风险的媒介;更进一步说,不规律的睡眠影响人体的各种节律。因此,对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高危人群来说,保持昼夜有规律的睡眠非常重要。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