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包烟、2两酒,25厘米的食管藏了5处早癌,手术后,还可能复发!
食管,是连接咽喉和胃的通道,全长约25厘米
但就是这短短的通道,一旦沾上“癌”,每年就能让30万人因它而死,其中一半是中国人。
在泰州,恶性肿瘤中,食管癌位居第二!
虽然确切病因尚完全未明了,但发病多与长期饮酒、吸烟等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或长期慢性炎症有关.
来自姜堰的王先生,十多岁时就迷上了烟酒,三四十年来,每天累计要抽上20根烟,来上2两小酒。
最近,他觉得有点恶心,酒量下降,抽烟也没那么销魂。
作为一名工作几十年的基层医生,他察觉到一丝丝不寻常。
于是他来到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打算做一次胃肠镜检查。
胃镜刚探入食管,为他检查的孙沂医生就发现不对劲,约25厘米长的食管全是花斑状,还有多处典型充血灶病变……
典型的“花斑状食管”是食管癌前病变的特征,男性多见。
这种形态的改变,已经明确证实与长期大量饮酒、抽烟有密切的关系。
食管由于受到慢性物理、化学的刺激,食管黏膜不断慢性炎性改变,发生了异型增生。
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伏亦伟告诉王先生:此次胃镜检查,典型病灶有4处,从病变图片和临床经验判断,目前还处于原位癌阶段,也就是说目前还“浮于表面”,未侵犯到肌层“扎下根”,微创手术切除治愈率高达95%以上。
听说自己是“原位癌”,王先生悬着的心稍稍落下,远离烟酒的决心也跟着一起下了。
王先生选择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将早癌切掉。(ESD往期文章链接:新“镜界” | 早期食管癌诊治(消化科 朱家沂 伏亦伟))
这种手术能最大限度保持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完好,已被作为治疗消化道早癌的首选方法,优势显著。
在手术正式开始前的精查环节,医生有了“意外发现”,在食管入口处还发现1处极小病变,该处极易漏诊,通常会在进镜时滑过或在退镜时忽略。尤其是普通胃镜检查时患者不停犯恶心,基本属于盲区。
在场医生深觉庆幸,如果漏掉这一处病变,一旦到进展期,将来就只能放疗了……
于是在接下来的ESD手术中,伏亦伟及其医疗团队一点点“扫雷”、“排雷”,连续在25cm长的食管中“挖”出了5个直径在1-4厘米之间、大小不一的病灶,顺利为王先生完成根治手术。最后病理证实有两处为“鳞状上皮高级别上皮内交瘤变”。
虽然手术非常成功,但从王先生斑状食管黏膜形态来看,估计未来还会发展出更多病变,所以在定期复查的同时,还要改变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
伏医生提醒:早癌”筛查很重要!
消化道肿瘤性病变,在早期一般不会引起任何身体不适表现,大部分患者是因为其他胃肠道疾病到医院进行胃肠镜检查时“间接”被发现,这与人们缺乏筛查意识有很大关系。
科室简介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常规开展胃肠镜及无痛胃肠镜诊疗,尤其在消化道早癌诊治方面省内领先,消化道早癌诊断率近40%,其中食管早癌诊断率达到69%,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小肠疾病诊断方面率先开展单气囊小肠镜。
消化内镜中心,已从过去以检查为主,发展到目前常规开展三四级手术,如内镜粘膜切除、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内镜下硬化与套扎治疗、食道良、恶性狭窄的扩张及支架置入、幽门梗阻的支架治疗、结肠癌肠梗阻支架治疗、急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治疗及消化道异物取出。尤其是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贲门失弛缓症的经口贲门肌切开术、隧道内镜粘膜下肿瘤切除术,经超声内镜细针穿刺技术及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十二指肠镜下乳头切开取石术、胆胰管良恶性肿瘤支架引流术等高难度内镜操作等项目达省内领先水平。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